2025年8月7日至9日,南京财经大学“四川三下乡小分队”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团成员深入四川省南充市和江油市,围绕“情系川渝热土•赓续红色薪火”的主题,开展红色文化实地探寻活动,传承并发扬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
出发前,成员们系统整理了南充市和江油市的红色遗址分布等资料,通过网络问卷对群众了解四川红色文化的程度进行了详细调查,为实地探访做好准备。
追寻先辈伟绩:走进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
清晨的薄雾漫过仪陇县马鞍镇的丘陵,青瓦土墙的川北民居在晨光中苏醒。“四川三下乡小分队”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团成员张园园踏进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在这片质朴的土地上,追寻一位共和国元帅用忠诚与信仰写就的生命史诗。

图为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雕像。张园园 供图
步入纪念馆展厅,解说员陈老师指着一件褪色的灰布军大衣,向团队成员讲述其中故事:“这是朱老总在抗战时期常穿的军大衣,你们看肘部的补丁——身为八路军总司令,他坚持与战士穿同等布料,拒绝特殊供应。”成员张园园接着追问大衣内袋里常备的物品,陈老师翻开史料照片,“除了作战地图,永远揣着《共产党宣言》和《论持久战》,他说枪杆子要和笔杆子一起硬。”军大衣上密密的针脚与书页间的批注手迹,无声诠释着“帅者儒将”的风骨。
走过朱德少年读书的席家碥私塾旧址,成员张园园遇到正抄录墙上格言的青年游客,“您最受触动的是什么?”他指着“乱世求生存,结社抒抱负”的字迹道“少年朱德在这方书桌前,就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存亡紧紧相连。”一位银发老人抚摸着展厅里的煤油灯复制品动情回忆:“父亲说朱老总在延安时,常在那盏灯下读书到深夜。真正的统帅,首先是思想的巨人。”

图为朱德同志的军装。张园园 供图
对话革命历史,倾听红色回响,朱德同志不仅仅是游客眼中的精神丰碑,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精神榜样。
感悟红色精神:参观江油西山烈士陵园
烈日当空,绿树环绕,“四川三下乡小分队”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团成员林灵走进西山烈士陵园,一组青铜雕塑映入眼帘。雕塑展现了红军战士冲锋陷阵的场景:一名战士高举红旗,另一名手持步枪跨步向前,底座镌刻的文字记载着1935年红军在江油境内开展的战斗历程。团队成员林灵驻足良久,通过雕塑旁的说明牌,详细了解了红军攻克江油县城时的战术部署与牺牲情况。
行至陵园中心,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团队成员林灵整理好衣襟,神情肃穆地走到纪念碑前,向长眠于此的213位烈士三鞠躬致敬。纪念碑正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周围的松柏苍翠挺拔,不时有市民手持鲜花前来祭扫,整个区域沉浸在庄重的氛围中。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烈士纪念碑。林灵 供图
进入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馆内展品按时间顺序陈列,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军号、草鞋,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公文包、书信,每件文物都附有详细说明。参观过程中,几位来自外地的游客正对着馆内陈列的公文包进行讨论,成员林灵主动上前介绍:“这是 1947 年江油地下党组织使用的公文包,里面曾存放过大量革命传单和联络信件。当时的党组织成员就是背着这样的包,在城乡间秘密开展工作。” 游客们听得认真,纷纷向她询问更多细节,成员林灵结合提前整理的资料一一解答,讲解结束后还与大家交流起红色文化传承的话题。

图为成员阅读陈列馆纪念文字。林灵 供图
此次调研使得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历史变得更加可触可感,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文物,比文字记载更能直击人心。成员曾文宇认为,探寻红色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回望历史、缅怀先烈,更在于将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动力。相信未来,团队成员们都能更深刻地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同时传承并发扬红色精神,助力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