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一支名为“故里寻光小队”的文化传承团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走进南京秦淮博物馆,在古色古香的展厅与工坊间,开启了一场与点翠工艺的深度对话。这场实践不仅让队员们触摸到千年非遗的温度,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传统手艺在当代传承中的艰难与坚守。
指尖上的千年风华:点翠工艺里的历史回响
点翠工艺,作为我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历史源远流长,其制作工艺极为繁杂,它以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古朴拙朴,体现了东方饰品注重细节、讲求工艺的精细含蓄之美。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点翠工艺达到了顶峰,晚清到民国仍然流行,后因全面抗战爆发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古人为何偏爱翠鸟羽毛?”队员李沁忍不住提问。一旁的非遗传承人周师傅笑着解释:“翠鸟羽毛有个神奇之处,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从青到蓝的渐变,而且经久不褪色。但这美丽的背后,是匠人对自然的敬畏——过去采羽需等翠鸟换羽季,取少量羽毛后便放生,从不是竭泽而渔。”寥寥数语,让队员们明白:这门工艺的底色,不仅有技艺的精巧,更有古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方寸间的千锤百炼:亲手制作中的传承之难
8月15号上午,文化传承团来到了南京秦淮博物馆,活动现场,博物馆的非遗传承人首先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点翠工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流程。当展示出那些历经岁月却依然光彩照人的点翠饰品时,参与者们被其精美绝伦的工艺深深震撼。“以前只是在书本或影视作品里听说过点翠,亲眼看到实物才知道它有多美,每一根羽毛的排列都像是有生命一样。”一位参与者感慨道。
在制作环节,大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点翠工艺制作中。然而,看似简单的工序,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如何将羽毛整齐地粘贴在底托上,如何保证色彩的搭配和谐,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参与者的耐心和细心。“我一开始总是贴不好羽毛,不是歪了就是胶水涂多了,这才发现传统工艺真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一位同学皱着眉头说道。非遗传承人则在一旁耐心指导,手把手地教大家技巧,从羽毛的挑选、修剪到粘贴的力度和角度,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件件点翠作品逐渐成型,虽然与传统的精美作品相比还有差距,但参与者们都收获颇丰。“通过这次亲手制作,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点翠工艺的魅力和难度,也明白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有多不容易。”一位参与者拿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又感慨的神情。

时代浪潮中的坚守:非遗传承的困境与微光
“最大的坎是材料。”周师傅叹了口气,“翠鸟现在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传统点翠的原料彻底断了。我们试过用孔雀羽、染色鹅毛替代,但要么光泽不对,要么质感相差太远,很多老艺人看了都摇头。”为了找到合适的替代品,他带着徒弟跑遍了全国的羽毛加工厂,试验了上百种染色工艺,光废料就堆成了小山,“有时候半夜想起一种新方法,就立刻爬起来试,就怕错过了可能的希望。”
更让人揪心的是人才断层。周师傅收过三个徒弟,最后只剩一个还在坚持。“学这个太苦了,前三年基本没收入,还得天天对着镊子、羽毛,年轻人坐不住。”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过去师徒制讲究‘三年学徒,五年效力’,现在谁还愿意花这么多时间?”。
市场的冷淡则让传承之路更显艰难。“一件中等复杂度的点翠作品,至少要做两个月,成本就得几千块,卖贵了没人买,卖便宜了连本都回不了。”周师傅无奈地说,“现在买的人大多是收藏爱好者,年轻人更愿意买机器批量生产的饰品,对传统工艺的价值认知还不够。”
离开博物馆时,夕阳透过雕花窗棂,给展厅里的点翠展品镀上了一层金边。实践队队长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带走的不仅是亲手制作的点翠小物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些老手艺,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密码,解码的过程或许艰难,但只要有人愿意接力,就一定能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此次南京秦淮博物馆的点翠工艺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参与者们近距离接触到了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如一位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所说:“这次活动让我对非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愿意成为非遗传承的一分子,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流传下去。”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点翠工艺等非遗文化定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