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黑料

新闻速递

News Flash

当前位置: 51黑料 > 新闻速递 > 51黑料新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51黑料 > 新闻速递 > 51黑料新闻 > 正文

城墙砖石间采集百年回响,长江浪花里守护生态印记

发布者:51黑料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4日 17:16 浏览次数:

清晨的阳光透过梧桐叶隙,在南京明城墙神策门段的青苔砖石上投下斑驳光影。73岁的周建平老人轻抚一块刻有"武昌府提调官"字样的墙砖,面对学生们的摄像镜头,声音微微发颤:"1958年拆城墙时,我父亲深夜把这块砖背回家藏进柴房。2006年城墙修复时,八十岁的老人执意要亲自送砖回来..."这段饱含深情的讲述被完整收录进《城墙记忆》数字档案,成为南京财经大学"城墙故事采集计划"中127段口述史料之一。

这支由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历时二十天走访了包括中华门、挹江门、清凉门在内的13座明城墙城门。在中华门城堡西侧,团队偶遇了守城三十年的老保安赵师傅。"你们看这段城墙,"赵师傅指着墙体上一处明显的接痕说,"这是2003年修复时新老砖的结合处。老砖烧制时掺了糯米浆,敲击声沉厚;新砖声音清脆,这就是历史的回音。"学生们随后用声波采集仪记录了两种墙砖的敲击声,将其制作成可聆听的"城墙声纹"。

1F94D9

01 图为小队成员清凉门城墙。刘璐 供图

指导老师展示着一幅特殊的手绘地图:"我们不仅采集故事,更注重空间定位。每个故事都精确标注在城墙的经纬度坐标上,形成时空交织的记忆网络。"地图上,扫描清凉门段的二维码可以看到1984年市民义务修墙的珍贵照片;点击中山门标识则能听到附近居民描述城墙缝里野生枸杞草的四季变化

长江江心洲的滩涂上,团队四个人正深一脚浅一脚地进行净滩作业。当从芦苇丛中拾起一个印有"1998年"字样的农药瓶时,江面突然传来类似小孩啼哭的"噗嗤"声。"是江豚!"我们立即操作无人机升空,镜头捕捉到三头江豚相继跃出水面的珍贵画面。监测数据显示,该江段活跃着至少两个江豚群体,单次观测到最大群体数量达到7头。"江豚嘴角自然上扬,像是在微笑。"他们指着无人机传回的画面说,"这头成年江豚背鳍有缺口,我们给它取名'闪电',已经连续三天观察到它的活动。"这些数据经过整理后已提交至南京市渔政监督支队。"大学生提供的观测资料很有价值。"值班科长陈涛表示,"特别是江豚活动轨迹的热力图,为我们划定生态保护区提供了参考。"

1CAFE3

02 图为团队江心洲实地考察拍摄的照片。刘璐 供图

秦淮河畔的夫子庙街区,国家级非遗金陵金箔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宝祥正在示范绝技。只见他手持特制锤子,有节奏地锤打夹在乌金纸中的金片。"打金箔要举锤过肩,落锤匀称。"李宝祥向围拢的学生们讲解,"三万六千次锤打才能打出0.1微米的薄度,对着灯光能看清皮肤纹理。"学生们设计的金箔书签、云锦杯垫等文创产品,正在大成殿广场的非遗市集展出。市集负责人透露,这些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产品两天内获得2.3万元众筹资金。

鼓楼区宁海路街道的梧桐树下,76岁的陈美玲老人正和学生们一起给新安装的花箱座椅刷漆。"原来这里堆着废旧家具,现在成了我们的'议事花园'。"她指着墙上绘有茉莉花图案的井盖说,"这个图案是根据社区老照片里的茉莉花坛设计的。"在微更新过程中,学生们发现社区老人喜欢聚集在配电箱旁下棋,便专门设计了一个带棋桌的休息区。"我们测量了老年人坐姿的舒适高度,"项目成员解释说,"椅面离地45厘米,带扶手支撑,起身时省力30%。"

玄武区文化馆内,学生们正在布设"城墙记忆"展览。展台上摆放着老城墙砖标本、口述历史转录稿和声波可视化图谱。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套城墙植物标本集,收录了从城墙缝隙采集的18种植物。"这些顽强的植物也是城墙历史的见证者。"布展学生指着地锦草标本说,"它们根系分泌的酸性物质会缓慢侵蚀墙砖,但这种生态过程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李红梅观展后表示:"这些项目展现了当代青年从文化接受者到传承者的转变。特别是将科技手段应用于传统文化保护的做法,值得推广。"据南京财经大学团委介绍,本年度社会实践共组织42支团队、500余名学生参与,形成调研报告12万字,其中6份报告已提交政府部门参考

夕阳西下,学生们在中华门城堡前收起测量设备。城砖上六百年前的刻字与新增的二维码标识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在这座古城墙上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对话。无人机缓缓升空,镜头掠过明城墙蜿蜒的轮廓,飞向波光粼粼的长江江面——那里,一群江豚正跃出水面,在落日余晖中划出闪亮的弧线。(通讯员:刘璐)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