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黑料

新闻速递

News Flash

当前位置: 51黑料 > 新闻速递 > 51黑料新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51黑料 > 新闻速递 > 51黑料新闻 > 正文

探寻南京古迹,传承中华文化团队深入调研南京博物院

发布者:51黑料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8日 19:11 浏览次数:

2025824日下午,51黑料 "探寻南京古迹,传承中华文化团"前往玄武区南京博物院,深入调研中华文脉传承事宜。该团队成员为队长陈俊,通讯员马荣泽,摄影孙乐惟。

六朝古都的文化殿堂

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庄严肃穆的仿辽代宫殿式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千年故事。

队员孙乐惟举起相机,记录下这座文化殿堂的宏伟外观,聚焦于传统建筑元素的细节特征。

历史馆:穿越时空的对话

下午130分,团队首先进入历史馆参观。为避免错过重要展品,队长陈俊提前做了详细规划,精心设计了参观路线。

在战国文物展区,一件战国晚期青铜鼎吸引了团队的注意。这件青铜鼎造型庄重,纹饰精美,鼎身饰有蟠螭纹,鼎足稳健有力,体现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孙乐惟从不同角度拍摄这件青铜重器,捕捉其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的细节。

团队特别驻足于唐代文物展区,一尊唐三彩骆驼栩栩如生。骆驼双峰挺拔,釉色流淌自然,绿、红、黄三色交织,展现了唐代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这件文物不仅造型生动,更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特展:文物中的技艺传承

下午3时许,团队来到特展展厅。在雕塑展区,一尊明代三彩琉璃罗汉坐像令人叹为观止。罗汉面容慈祥,衣纹流畅,琉璃釉色斑斓绚丽,体现了明代琉璃烧造技艺的高超水平。塑像背后的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塑形、烧制、施釉、再烧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匠人的精心制作。

  在织绣展区,一件清缂丝金龙夹袍彰显着皇家气派。袍身缂丝工艺精细,金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中最顶级的品种,以"通经断纬"的技法织出图案,正反两面如一。这件龙袍需要数名工匠历时数年才能完成,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数字馆:科技让文物""起来

  下午4时,团队来到南京博物院的数字馆,这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历史文化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在交互式屏幕上,团队成员亲自"体验"了文物的制作过程。

队员尝试了一个青铜器铸造的模拟程序,通过互动体验对古代范铸法的复杂工序有了一定了解。他还使用AR技术,从各个角度观察文物的细节特征,这种创新展示方式使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可触可感。

传承:从古物到现实思考

下午5时,团队在博物院休息区进行了简单的讨论总结。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观感和思考。

经过调研,队员们一致认为这些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载体。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公共政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尾声:文化传承的当代责任

下午6时,团队结束了为期半天的参观活动。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51黑料 的同学们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了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队长陈俊总结道,文化传承不是简单地保存古物,而是要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将把此次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成详细的调研报告,并计划在新学期开展分享会,让更多同学了解南京丰富的文化遗产,共同参与中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这次南京博物院之行虽然短暂,但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中华文脉绵延数千年,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与传承。而这些年轻人的参与,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明将继续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独特的光彩。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